《风起前的蒲公英》举行北京特别放映,用真实影像记录流动少年的成长与告别

2025-06-21 21:06:14.0

来源:中国网-影视中国

2025年6月20日晚,纪录片《风起前的蒲公英》在北京CBD万达影城举行特别放映及映后交流活动。影片聚焦北京蒲公英中学合唱团,记录一群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孩子,在校园搬迁、升学抉择和音乐陪伴中走过的真实成长轨迹。联合导演刘张铂泷亲临现场,与观众展开深度交流,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情感。

一所学校的歌声,一群孩子的离别

影片讲述的是北京蒲公英中学合唱团的故事。这所学校是国内首批专为流动人口子女设立的民办中学。四位少年在镜头中走过青春的不确定与告别——有人即将升学,有人因家庭搬迁面临转学,也有人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徘徊。

创作团队自2017年秋进入校园,展开为期两年的长期跟拍,后期历时四年精心打磨,最终完成这部作品。作为近年来少见以“流动儿童”为主体、以“音乐美育”为切入、以“纪录影像”为载体的现实题材长片,影片兼具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。

不放大苦难,也不制造光环:音乐,是孩子对生活的温柔回应

影片并未刻意塑造“励志典型”,也未回避成长中的迷惘与困境。孩子们的歌声并不完美,却成为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,最温柔而坚定的回应。

影片中没有耀眼的舞台,而是记录下排练中的迟疑、放学后的沉默、城市边缘的脚步声,甚至是一棵废墟中倔强生长的小草。这些不动声色的细节,共同构建出影片克制而深情的情绪结构。

导演在映后谈中坦言:“我们原本设想的是孩子登台的故事,但拍着拍着发现,他们最需要的,不是一个舞台,而是一个被看见的过程。”

以镜头为眼,记录真实:一种“被允许的注视”

影片采用低介入、单机位的“观察式”纪录方式,希望以最小的干预,捕捉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。在镜头面前,他们并不是被采访的对象,而是与拍摄团队共同生活的一部分。

片中保留了孩子拒绝拍摄、直接注视镜头等片段,这既是对影像伦理的提示,也是一种尊重。他们不是表演者,而是被允许被看见的存在。

整部影片没有刻意配乐渲染,而是将空间留给沉默与细微情感变化。没有宏大的叙述框架,只有成长中的犹疑、不舍与希望。这种冷静克制的影像风格,更贴近纪录片的本真精神。

映后对话:合唱团之后,他们的人生还在继续

在映后交流中,有观众关心几位主角的后续发展。导演介绍,虽然他们没有走上专业音乐道路,但音乐依然以不同形式延续在他们的生活中——有人在大学组建了乐队,有人考入重点高校,有人选择学前教育专业,希望未来教孩子唱歌,也有人将歌唱作为一生的爱好。

影片并未追求“命运反转式”结局,但正如导演所说:“音乐不能决定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,但它在他们的人生中,留下了被理解的证据。”

教育的流动,城市的隐喻

影片也隐约呈现了城市空间的流动性:随着城市规划调整,学校整体搬迁,孩子和老师们重新安放生活坐标。教育场所的迁移不仅影响个体成长路径,也折射出流动社会中关于“归属”与“身份”的复杂议题。

影片没有直接呈现制度性问题,而是通过日常切口和细腻情感,传达出“成长即告别”的内在逻辑。这既是对儿童成长的呈现,也是对城市变迁中普通生命状态的一种注解。

即将全国上映:以影像回应现实,以歌声传递温度

据悉,纪录片《风起前的蒲公英》将于2025年6月25日登陆全国艺联专线正式上映,并将在多个城市陆续开启特别放映活动。影片此前已入围多项国内纪录片奖项,被业内誉为近年来最具温度与现实关照的儿童成长题材影像之一。

这部作品不以煽情取胜,却在平静中传递出生命最真切的力量。它不仅是一次对音乐美育的致敬,更是一次用影像回应现实、让被忽略群体“被看见”的努力。

(责编:夏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