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真实要故事(艺海观澜)
宋方金 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8月19日第20版)
不久前的2025中国电影导演之夜,“年度编剧”邵艺辉发表感言说:“我经常问自己,为什么要写?我表达的东西,是不是值得表达?”这段朴素的发问,道出了当下影视创作的普遍难题:故事选材的焦虑与创作价值的拷问。
如今,技术变革正在打破创作藩篱。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一台高效的摄影机,每个人都可以用影像记录生活、讲述见闻甚至演绎故事。影像创作不再是稀有手艺,各种剪辑手法和讲述方式也司空见惯。当“表达手段”不再是稀缺资源,“表达什么”以及“为何表达”成为关键问题。
而偏偏,今天的观众又见多识广,那些囿于狭隘生活、陈旧套路的故事,已难以唤起深度共鸣。生活无处不在,信息触手可及,观众真正期待的,是他们身处其中而不觉的“真实”,是从生活原矿中深度“提纯”的故事。
“真实”不仅是素材来源,更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和专业创造力的熔炉。只有从真实出发,才能赋予作品无可比拟的可信度与感染力。只有向真实开掘,才能锻造出真挚饱满的情感,引发观众强烈共情,更在审美的沉浸中完成对人内心世界的感召与提升。
向真实的人物要血肉与灵魂。那些在社会大潮中历经淬炼的个体,本身就是传奇故事的载体。电视剧《功勋》中,于敏、申纪兰等8位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,可谓新中国筚路蓝缕历程的生动注脚。捕捉并塑造人物的风骨与信仰,为故事注入撼动人心的力量,自然引发观众心灵深处的回响。
向真实的事件要纹理与哲思。源自现实土壤的事件,天然带着时代的脉动与人性复杂的光谱。电影《第二十条》等现实题材作品,其最初的灵感火花源于社会事件。经由创作者深入洞察生活本质后的艺术转化,最终铺陈出的故事,既具备扣人心弦的叙事张力,又能精准切入社会关切,拥有直指人心的穿透力。真实事件提供的根基,往往能结出最具现实力量与普遍意义的艺术果实。
向真实的情感要共鸣。作品打动人心,往往系于观众与角色之间真实情感的链接。电影《你好,李焕英》源于真实的母女之情,影片通过母女的双向奔赴,表达了对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这一人生况味的体悟,触动了观众心中关于亲情与遗憾的普遍感受。无论叙事形式如何创新,也无论主题是欢愉还是悲怆,真情实感始终是故事得以立身和动人的“压舱石”。
归根结底,创作者要捧出十足的诚意。这不仅要求创作者从多元化的受众偏好中,提炼出更具普遍意义的情感共鸣点,找到那些共通的、永恒的、最能拨动心弦的精神元素;更要求以极为严谨、精益求精的态度将其呈现。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“闹”出惊人的票房成绩,成功根基在于近乎偏执的创作态度,从第一部到第二部,导演饺子“苦熬”5年,对细节真实、逻辑真实的不懈追求贯穿始终,“要把每一部作品都当成最后一部去创作”。这种对创作充满敬畏、追求极致的态度,最终换取的,是观众的高度认可。
邵艺辉们对“讲什么”和“为何讲”的追问,未尝不是在新的时代坐标下定位创作价值,校正创作方法。向真实要故事,既是对“艺术源于生活”的回归,也是对时代召唤、观众需求的回应。跟上时代,摒弃套路,抓住观众最需要的东西,才能找到影视艺术新的生机与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