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赵一曼》火爆全国,姐姐竟不知主角是自己的妹妹
“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富家女和女学生,古往今来都是多数女性的生活范式,奶奶毅然舍弃了,这些本来已经属于她的优越选择了为民族自由独立而战。”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在《怀念奶奶赵一曼》一文中这样写道。

赵一曼,一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,面对日寇宁死不屈的形象深入人心。其实她本不姓赵,赵一曼是她的化名。

她本叫李坤泰,出生于四川宜宾。从小就和别的女孩不同,受大姐夫、革命者郑佑之的影响,她爱读书、性格豪爽刚毅,曾为抗拒裹小脚而绝食,还用柴刀砍碎缠脚布和尖尖鞋。女革命家秋瑾、党的早期妇女运动领导人向警予、编纂《汉书》的历史学家班昭都是她崇敬的奇女子。

1926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,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,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。后来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,留学时她化名“李一超”,那时她与同学陈达邦相爱结婚,可甜蜜还来不及品味,便接到命令即刻回国。辗转湖北、上海、江西等地,开展地下工作。
1929年她的儿子陈掖贤出生,取了个小名“宁儿”,寓意一生平安喜乐。等孩子仅一岁多,她便将儿子寄养在亲戚家。

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爆发后,她又化名“赵一曼”,全身心投入革命。从李一超到赵一曼,为何都是“一”?因为她喜欢“一”,一生革命、一心一意、一贯到底。

在党组织派遣下,赵一曼北上东北,在沈阳、哈尔滨领导抗日斗争。1933年4月,她领导了一场电车工人大罢工,面对日伪军警横行,她连夜指导罢工,将城市交通脉搏掐断,最终日伪统治当局答应工人复工条件,罢工取得全面胜利。

1934年7月,赵一曼前往珠河县(今黑龙江省尚志市),成为日伪报纸上赫赫有名的“双枪白马”女政委,日寇将她和赵尚志并列为北满地区“大匪首”。

1935年11月,为掩护部队突围,她身负重伤,不幸落入敌手。从1935年11月到1936年7月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,在伪满哈尔滨警察厅阴冷的刑讯室里,钢针刺、烙铁烫、辣椒水灌鼻,敌人用尽了各种手段,她却没有说一句对党组织和战友不利的话。

敌人打了治、治了再打,只换来赵一曼一句:“你们可以让村庄变成瓦砾,把人剁成肉泥,但消灭不了我的信仰!”“赵一曼已经无法提供更多信息”审讯人员只能这样向上级报告。

1936年8月2日,赵一曼在珠河英勇就义。在赴刑场的列车上,她向押送人员要来纸笔,用几乎难以握笔的手,给儿子写下泣血的绝笔。

“我最亲爱的孩子啊!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,就用实行来教育你……”这封承载着家国大爱与生命绝唱的家书至今流传。

实际上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她的家人并没有找到她。李坤杰是赵一曼的姐姐,1952年李坤杰偶然得到一张妹妹的照片,便继续顺藤摸瓜找到了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宁儿。当时电影《赵一曼》在全国热映,谁能想到电影里的女主角就是她李坤杰的妹妹,就是他宁儿的妈妈。

在她身上,有太多令人惊叹的决定,更让人们看见一位共产党人为解救人民无畏抗争的使命与初心,“未惜头颅新故国,甘将热血沃中华。白山黑水除敌寇,笑看旌旗红似花。”她用年仅31岁的生命在白山黑水间写下壮烈篇章。
为了纪念赵一曼,她战斗过的“山街”更名为“一曼街”,街上有了一曼公园,公园里有了她的青铜塑像。她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尚志市,以她的名字创办了学校,她战斗过的侯林乡更名为一曼村,她的被捕地成为赵一曼纪念园。
策划:钱彤
统筹:令伟家、王春雨
记者:杨思琪、刘赫垚